作者:先機財經 虞東東
馮鑫和暴風集團的輝煌,已經定格在了2015年的5月21號。
上市不到兩個月,37個漲停板,那一天,暴風打出了最高價,每股327.01元。這個價位上,馮鑫的身家,原本超過了85億元。
整整四年后的2019年5月20日,下午3點暴風集團,收于每股7.48元。按這個價格,馮鑫持有的市值,仍有5.26億。
然而這基本沒有什么意義,因為按照2019年以季度的財報數據,上市公司暴風集團的凈資產只剩下不到700萬元。若算上子公司層面,整個暴風集團的凈資產早已是負的9億。
面對如今的一地雞毛,不知馮鑫是否會后悔,在2013年的春節前夕,沒有將暴風買給阿里。六年前那一天,阿里的給出的價格是20億。趕上一輪牛市,說不定現在就能變成40億了。
一切因果,皆是命定。
斗士馮鑫的逆襲
山西陽泉有三寶: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科幻作家劉慈欣,以及暴風影音的馮鑫。
人的命運其實很奇妙,劉慈欣的主學是水電工程,主業是計算機工程師,最后卻成了科幻作家。
而一開始,馮鑫的道路也沒有按互聯網精英的套路來。
1972年出生的馮鑫,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主修管理工程,據說由于成績差,沒有拿到學位。但是,由于那個時代的潮流,以及個人背后的不可說力量推動,馮鑫最后還是被體面地安排到了山西陽泉礦務局。
對于這段經歷,馮鑫的公開履歷很簡單地表述為:“1993 年 8 月至 1995 年 6 月,就職于山西陽泉礦務局多種經營總公司。1999年 3 月至 2004 年 5 月,就職于北京金山軟件公司。”
但是,按照華商韜略給馮鑫做的傳記式報道:“那種日子讓他度日如年,一天都不想多過,他在礦務局只待了幾個月就跑了。”
事實上,從1993年進入陽泉礦務局到1999年進入金山,中間這6年的經歷極其混亂,也定格了以后馮鑫事業和創業的基因。
那時互聯網還沒有興起,中國正開始經歷銷售創富的時代。按照馮鑫的回憶,他在幾家銷售型公司見證了那個年代的銷售奇跡:“我在喔喔干過,喔喔在奶糖業一年干掉大白兔。我還在三株干過,有一年三株營業額從6億到68億。”
初入社會,隨著公司經歷了這樣的創富神話,馮鑫自己也不甘寂寞,工作之余,他拉人做起了BP機維修,搞過煤炭運輸。
想抓住時代風口的努力,當時并沒有給馮鑫帶來財富,而一場斗毆改變了他的命運。
1996年,馮鑫被打到住院半年多,眼睛嚴重受傷,直到現在左眼正視前方時中間還有遮擋。這半年里,身體壞了,工作沒了,錢也沒了。
最后,又是個人背后的不可說力量發揮了作用,陽泉礦務局的一個領導買了面子,給了馮鑫一次機會——在北京合辦一家休閑食品廠。不過上邊有附帶條件——空降來一個“帶個破女秘書,還夾個包”的廠長。沒待多久,馮鑫選擇離開,并帶著女朋友留在了北京。
從1997年冬天,到1999年3月,馮鑫一直在北京的招聘市場徘徊,即使他很討厭“那種被人當大白菜挑來揀去的感覺”,仍然成了國展招聘會的常客。
馮鑫最想進的是聯想,最終卻通過國展的招聘會進了文曲星,結果第一次機緣不經意間到來,招他進文曲星的人,推薦他進了金山。
春天,終于來了。
在馮鑫進入金山的時點上,中國的互聯網軟件事業剛剛起步。馮鑫在金山的第一個職位是銷售經理,工作地點是,成都。
有過之前6年的混亂和近2年時間的迷惘,一開始,馮鑫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平臺和機遇。而他早年被喔喔和三株神話打下的烙印,似乎在此時開始發出光芒。
在成都,馮鑫迅速成為華西區的銷售主管,“我的業績超過了華東、華南。我一走,華西就是華東的1/3、華南的1/4。”
回憶起金山的歲月,馮鑫總是充滿自豪:“后來,金山開始轉型做游戲,就把毒霸、詞霸兩個事業部合并讓我來管。金山有個總裁室會議,我是唯一一個非總裁的列席會議者。”
也是在金山,馮鑫遇到了一個后來關系極復雜、對他影響極大的人,雷軍。
與雷軍理不清的恩怨糾葛
雷軍,1969年生,湖北仙桃人,畢業于武漢大學計算機系,1992年加入金山公司,先后出任金山北京開發部經理,珠海公司副總經理,1998年擔任金山公司總經理。
馮鑫,1972年生,山西陽泉人,1999年加入金山公司,歷任銷售經理、市場渠道部總監、毒霸事業部副總經理。
從履歷上看,雷軍僅比馮鑫大三歲,但在金山提升的甚早。到了2000年左右,馮鑫等于是從一個草根銷售的位置上,被雷軍一手提拔起來的。
或許從馮鑫的角度看,這完全是靠自己的個人努力。
盡管在細節上雷軍并不怎么管馮鑫,事實上,馮鑫是金山極少數不穿西裝襯衣的人。但是馮鑫對雷軍還是有不少怨言,甚至當著雷軍的面說過:“我覺得跟你在一塊很煩,你就像鐵絲網一樣,拿鐵絲擼我的神經,一點兒都不放松。”
作為總裁會議室唯一一個非總裁的會議者,馮鑫得幫雷軍收拾辦公桌,開完會還要幫忙收拾煙頭和碎紙。多年之后,馮鑫仍對此抱有怨言。
在金山初步展現出自我價值后,馮鑫第一次表現出了自己對體育、特別是足球的狂熱,也挑戰了雷軍的容忍度。2002年,日本韓國聯合舉行的世界杯開戰。馮鑫向雷軍要求請假去現場看世界杯,并直接說:“不給假就辭職”。最終,雷軍沒說什么,他如愿以償。
磕磕碰碰到了2004年5月,馮鑫正式離開了金山。那個在1997年冬天陪馮鑫一起留在北京出租屋的女朋友不知已身在何方,反正在2004年和馮鑫談戀愛的是一個成都妹子。女方要求他去成都,買房買車,他都一一照辦。但這也許并不是馮鑫從金山離開的主因,因為馮鑫在金山,正是從成都做起來的。
從金山離職后僅兩個月,馮鑫仍回到北京,入職于雅虎中國,任個人軟件事業部總經理。在金山,馮鑫最高只做到了毒霸實業部副總經理。
拉馮鑫去雅虎的周鴻祎,和雷軍是湖北老鄉,也長期是競爭對手的關系。2000年時馮鑫開始在金山嶄露頭角,周鴻祎就盯上了這個山西人。四年后,馮鑫從金山離職僅兩個月就加入周鴻祎旗下,很難想象當時的雷軍是什么感受。
在雅虎中國的工作只有一年,馮鑫和周鴻祎同步離開。這一年,馮鑫不光職位履歷提升,爾且拿到了一筆為數不少的收入。以至于離開后有一定資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接下來,馮鑫跟雷軍商量,“你把我原來的殺毒軟件給我吧,你們這塊錢不要賺了,我自己來經營。”雷軍只能無語地看著他,兩人這場會面不歡而散。
馮鑫又找了周鴻祎。離開雅虎中國后,周鴻祎以投資合伙人的身份加盟IDG,投資了迅雷、Discuz!、酷狗等多個公司,但2005年底2006年初,周鴻祎似乎并未找到下一步的方向,直到2006年才創立了奇虎360。
馮鑫沒去周鴻祎推薦的迅雷,回過頭成立了兩家公司,一家“酷熱影音”,另一家做流氓軟件,后者兩三個月就賺了100萬。
接下來,事情突然就順了,先是2006年初,蔡文勝向馮鑫投資了300萬人民幣,緊接著,2006年到2007年,IDG分三次投了800萬美元。在這800萬美元背后,也許周鴻祎功不可沒。
有了錢,馮鑫立刻花1000多萬人民幣收購了市場上名氣最響的播發器——暴風影音,2007年1月將酷熱科技和暴風影音整合為暴風網際,同年3月吸收合并了另一個播放器品牌超級解霸的知識產權和部分技術人員,迅速成為國內本地視頻播放軟件第一品牌。
2007年,移動互聯網的功能尚不完善,在PC端觀看下載的本地視頻是網民的主流,暴風影音因此風生水起,獲得了多輪資本追逐。
與此同時,周鴻祎新創立的奇虎360也開始加速奔跑。
這一年年底,雷軍正式辭去了金山的CEO職,轉當天使投資人。奇怪的是,以投熟人為核心理念的雷軍,前前后后跟投了不少老金山人創辦的企業,但跟了雷軍六年的馮鑫,前后卻從未獲得過雷軍的投資。
暴風影音的崛起史
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暴風影音獲得了來自經緯創投和IDG的600萬美元的融資,成為暴風影音2015年上市前的最后一個高光時刻。
此后、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等在線視頻崛起,而暴風影音仍停步在本地視頻客戶端的老路上,按馮鑫的說法,一些相關項目始終推進不動,始終在處理公司內耗,錯失了轉型時機。
2010年8月,樂視網在A股創業板上市,年底最高沖到每股65.88元的價格。
2010年12月,優酷在美國紐交所上市。
然鵝,從2006年首次引入IDG起,受IDG的海外資本性質所限,馮鑫只能設立海外融資平臺,以VIE架構進行融資,后續的融資也都是注入VIE平臺的公司中。到2010年初,IDG和經緯創投(Matrix)合計向暴風的投資為1461萬美元,占股權比例分別為37.73%和7.40%。
2010年底,暴風的VIE平臺股東決定拆除VIE架構。馮鑫說,是“脫了一層皮”式的痛苦。
2011年7月,在中信證券投資管理部高級副總裁畢士鈞的協助下,由中信證券旗下的金石投資牽頭,引入一批投資人,認購了IDG和經緯創投持有的的股份,支付對價為4148.31萬元。這個價格,較兩家外資創投最初投入的1461萬美元縮水不少。這也說明,當時暴風的業績不如投資人意,以致騎虎難下,要折價轉讓。
接下來,馮鑫決定潛下心來勒緊褲腰帶,做正業績,努力登上創業板。2012年,暴風營收達到2.51億元,凈利潤5584.72萬元。2013年營收穩步增長到3.24億元,凈利潤卻下滑為3853.75萬元。
當時行業的主流模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本地播放市場已經快要摸到天花板,各大互聯網視頻公司開始大量購買影視劇版權,而暴風影音為了不燒錢,只能盡可能少的買,由此營收的增長空間受限。
2012年3月份,暴風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IPO申報材料,半年后,IPO停了。
直到2015年,經過IPO重啟和漫長的排隊,暴風終于登上A股創業板。與2015年初的牛市相伴,迎來37個漲停板、每股327元的曇花一現。
而從2012年到2014年的財務數據顯示,暴風影音直到上市前,主營業務高度依賴于以視頻業務為核心的廣告收入。
但是上了市,募到了一筆錢,馮鑫也開始有余力作出一些變化。
改變命運的飯局
風水輪轉。
2010年4月,雷軍與6名合伙人一起創立了小米科技。2011年8月,公布其自有品牌小米手機。
這期間的事,馮鑫后來回憶道:“雷軍做小米剛開始的時候,大概召喚過去了5個老金山的人,連我在內有5個人,雷總說用很便宜的價格,讓我們每個人拿一點股份。”馮鑫根本沒有把雷軍的這個新公司當一回事。
曾經同事6年的馮鑫和雷軍,盡管各自混得有聲有色,但似乎是兩條平行線,自始自終都沒出現在對方的投資版圖里。而最早投資小米的投資人,如今不少都獲得了超過200倍的回報。
3年之后的2013年,雷軍又組了一次老金山的飯局,馮鑫也參加了。這場飯局給馮鑫和暴風帶來的信息,馮鑫在事隔幾年后回想起來仍然極其震撼:“那天吃飯的時候,雷總說小米要完成一次融資,價格是100億美金,當時小米才成立了三年的時間。”
很難說,當時的馮鑫沒有把雷軍當成是競爭對手。而競爭對手的成功,讓他夜不能寐。
“所以我說人不怕聽到遙遠的國度,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很牛,其實就怕隔壁老王。我們跟雷總在一塊,真是摸爬滾打很多年,覺得對對方很熟悉,過去做的事情也很熟悉,做事方法,包括智商、情商、習慣都很熟悉,但是為什么突然之間,他做三年的時間,做出來這么一個結果?那天吃完飯,我不知道另外四個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回去以后,很久時間無心工作,在想這里面到底發生了什么?雷總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
兩周之內,馮鑫又單獨約雷軍聊了一次。這一次馮鑫直接問,“我們認識這么久,你說我馮鑫到底哪有問題?為什么我創業,怎么做成這樣?是不是我有什么破綻?”
馮鑫后來表示,“之前跟他(雷軍)那么久受的影響都不如這次影響大。”
按多個媒體表述,當時雷軍給馮鑫總結了著名的三個點:
第一, 你找的方向不夠大。
第二, 你得找個人幫你。
第三,你對錢認識不深刻。
這三個點,似乎改變了馮鑫,也改變了暴風影音的命運。
2013年那個時點上,馮鑫正在給暴風尋找出路,他主做的項目是與主業有相關的“暴風看電影”,他們在電腦桌面上做了一個產品,試圖把桌面看成是可觸摸的。
“三十人的團隊,用最得力的技術,最得力的產品,做這個項目,做了大概6-9個月,也做到了300萬日活。”
對此,雷軍卻告訴他,一定要做有未來的市場,“在2013年的時候你還做PC,瘋了?”
回來后一個禮拜,馮鑫痛定思痛,把與主業關聯甚高、投入巨大、已經初見日活成效的項目停了。
暴風開始了尋找風口之路。
但諷刺的是如今的結果。
“第一、你找的方向不夠大。”接下來,從投影、到AR、到暴風魔鏡,再到暴風TV,馮鑫一直努力尋找著市場未來想象空間巨大風口,暴風賴以維生的視頻廣告業務不斷萎縮,直至完全無法為新業務的消耗買單。而在當初斗志萌發之下,馮鑫于2013年底徹底拒絕了阿里20億元的收購。
“第二、你對錢認識不深刻”,重啟IPO,與資本合作進行并購,發行公司債,抵押自己的股份融資。這幾年,馮鑫顯然已經盡可能地加強自己對錢的認識,嘗試充分資本的運用。最終,因為這些資本,馮鑫勒緊了自己和暴風的脖子,直至公司奄奄一息。
“第三、你得找個人幫你。”多輪不見成效的主業轉換與資本運作之后,無數技術團隊和骨干從暴風折戟離去,就連當初主到暴風拆除VIE架構的畢士鈞,也銷聲匿跡。
中間的曲折與巨變,是馮鑫和暴風始料未及的。
---------------------------------------------------------------------
篇幅過長,與暴風和馮鑫有關的后續故事,將在暴風啟示錄系列的下一篇展開,敬請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