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無分數教育三部曲》選摘二
[ 2006-6-4 11:05:00 | By: 細雨流沙 ]
障 礙 物
第一個學日的最后一堂課已接近尾聲。
孩子們正在向我遞交他們任意作畫的作業紙。我要求他們在各自的作業紙上寫上自己的姓名和自己所知道的任何單詞、字母和數字。所有這些作業我將留待課后去審閱。
現在,在他們已經獲得了第一個學日的印象的時候,我要向他們提出兩個最主要的問題。看來,在學校里他們是感到快樂的,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發生了轉變,這是我敢肯定的。但是,他們究竟將會怎樣回答我的這兩個問題呢?
“孩子們,請告訴我,今天在你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發生了什么樣的重大事情?”在我看來,他們無疑會說:“我們上學了!”“我們當學生了!”“我們開始讀書了!”
對這一個問題,我曾經久久地思考過。確切點說,我思考的是這樣的一個問題:我需要從孩子們那里得到怎樣的回答,以便利用他們的這一回答,在日后率領他們日益深入地在認識的世界里遨游。
在他們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以后,我還要提出另一個問題來結束我們的課:“你們認為,你們在學校里將做些什么樣的事?”
我覺得,這兩個問題的措詞在邏輯上是互相呼應的: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提出第二個問題的依據。
現在,孩子們的圖畫作業已經收齊,他們都目不轉睛地望著我。
“孩子們,請告訴我,今天在你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發生了什么樣的重大事情?”
出乎我的意料,他們接二連三的回答簡直使我驚呆了:
“我家的房子拆掉了!”
“在我們的院子里有一輛汽車起火,結果被燒掉了!”
“在我們的街區出了交通事故!”
“汽車壓死了一個人!”
“我媽媽病了!”
“在我家住的一幢樓房里有一個鄰居死了!”
“我家的自來水管破裂了!”
“我的祖父生病住院了!”
這是怎么回事?
不言而喻,這不可能是孩子們故意作弄我!莫非我提問的措詞不確切么?或者,孩子們都像綿羊一樣地盲從說“我家的房子拆掉了”的那第一個孩子么?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只 想到悲傷的事情一火燒、車禍、死人?
也許,我應該在剛一發覺他們的回答不符合我的原定計劃時就立即制止他們回答?但是,我多么希望忽然間會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你們都胡說什么喲?要知道,今天在我們生活中發生的最重大的事情——是我們上學啦!”
咳!你呀,你這個問題!你是教師的絆腳石!
“孩子們,這一切多令人傷心!但我的問題指的不是這一些事。我問的是‘在你們的生活中發生了怎樣的重要而又快樂的事情’好好地想一想?
可是孩子們不愿意多作思考,對這個問題他們已經胸有成竹。莫非他們又要說一些不是我所期望聽到的事情么?這樣的事果真又發生了。
“我家得到了一套新住房!”
“媽媽說,星期天她帶我去看馬戲!”
“我家買了一架豎式鋼琴!”
“昨天我爸爸出差回來了!”
“我家來了農村的親戚!”
“昨天我的祖父出院了!”
“我的一條小狗跑回家了!”
“今天我爸爸要給我買一輛自行車!”
“我媽媽頭上的繃帶取下了,她的傷口長好了!”
就這樣也行!應該順應孩子們的心情!這是孩子們自己在給我上課,我應該從中學會些什么。至少,我對孩子們感到快樂和悲傷的事情已經有所了解。我得到了一個對我自己來說很重要的結論:兒童回答教師提問的精確性,主要取決于兒童自己的經驗的邏輯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邏輯性。趁著孩子們還在繼續敘述的時候,我在自己的記事本上寫下了今后我將遵循的一條箴言:
教師向兒童發問的問題——這不僅是教學法的,而且也是整個教育學的細胞。如果能夠把它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一下,就可從中認清整個教學過程的方向、師生關系的性質;也可從中認清教師自己,因為問題——這是教師的教育技巧的風格。
“原來,你們的快樂真不少!很好!現在請告訴我,今天你們在哪兒?”
“在學校里!”
“回答得很好,聲音很整齊!謝謝。孩子們!你們能不能告訴我,在學校里你們將做些什么事情?”
“有趣的事情!”
我又一次聽到了與幾年前的一個“零年級學生”所說的(同樣地有鼓舞力和十分認真地)同樣的一句話:
“很多很多的大事!”
“請再說一遍!”
“我們將做很多很多的大事!”
原來是這樣——既簡單又明白!
我們沿著樓梯下到底樓,家長們已在樓梯口等著我們。
我對家長們說:“請你們明天送孩子上學時不用帶書包。”
“不帶書包?難道書也不要帶?這怎么行……學校畢竟是學校……”他們都很不理解。
在家長們的詫異聲中,突然傳來了一個孩子的聲音。他激動地在反復地說:
“媽媽,媽媽!你聽我說,真有趣!媽媽!你聽我說,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