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杯,其定義:用于觀察茶的湯色的專用茶杯。
一、品茗杯按照材質大致可分為四類(紫砂、瓷、陶、玻璃):
定義:紫砂是一種介于陶器與瓷器間的陶瓷制品。
特點:結構緊密,接近瓷化,顆粒細小有質感,透氣性和吸附性極佳,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紫砂可塑性佳,這樣的材質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好的創作材料。因此紫砂具備較高的收藏價值。
定義:瓷器制品是由高嶺土、瓷石、石英石、莫來石等,經過1200攝氏度~1300攝氏度高溫燒制,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
簡介:瓷器由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于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經過3000多年的演變,現代瓷器根據燒紙方法不同,顯現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現在大多提起這些窯名,就會聯想起不用特點的瓷器,如: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柴窯和建窯。
關鍵詞:開片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每一個汝窯的品茗杯在開片后,裂紋都是獨一無二的。
關鍵詞:絕版
官窯特點是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茍。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復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后世再無此稱呼。
關鍵詞:絕版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定窯始于唐朝,衰退沒落于北宋。
關鍵詞:千變萬化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
關鍵詞:開片
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
定義:用黏土或陶土經捏制成型后燒制而成的器具。
關鍵詞:簡單古樸
粗陶的品茗杯,別有一種清新、雋秀的美。粗放之中有細膩,而且造型古樸柔美,大多數款式、花紋都是獨一無二的。
玻璃制品茗杯最大的特點便在于容易觀察湯色。
二、品茗杯按照器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盞,建盞。建盞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重。在宋朝風靡一時,為斗茶必備的茶具。要說沉穩,恐怕建盞恐怕當仁不讓數第一。
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細潤,這個形狀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見的,茶湯入口的圓潤度高于上一個,但比較真實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個,總體感覺比較自然和真實。
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說的是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督郵來督察。為人驕橫的督郵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在此以后,“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為有骨氣,不趨炎附勢,品格高尚的人的代稱。折腰杯高度大小適中,聚香,聚味,也貼合手部曲線。
任何一個喜歡收藏汝窯口杯之人,應該對六方是沒有免疫力的。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
施以汝釉,區別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點綴的小小蓮瓣,宛如新生。古樸典雅、光潤有度、實用大方。杯體開片如魚鱗、蟬翼狀,久用之后,茶色會上著于裂紋處,形成變幻莫測、美麗絕倫的花紋。
斗笠,一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雅,燒成難度高,于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于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肚子略外鼓,口徑略內收,但也比較真實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顯更好一些,綜合口感是最好的。
流行于明代嘉靖時期的一種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時制作方形器,不似圓器那樣能利用陶車的旋轉,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藝比較特殊,需要將坯泥制成片狀粘接而成。由于工藝復雜,技術局限,嘉靖時期方斗杯多不規整。清康熙時期,出現一種提梁式方斗杯。杯內有一橫梁,將兩側內壁連接起來,由此加強了方斗杯在燒制過程中的強度,使器形十分規整。
這個大口杯的優點在于,茶湯入口時感覺最圓潤。但是這是物理學的原理造成,由于開口大,高度低,液體的表面張力最大,而不是茶湯本身的圓潤。從聚香和聚味的程度來說,這個杯子是最低的。
亦稱“羽觴”。酒具。系仿漢代漆制羽觴,器身呈橢圓形,兩側有對稱的小耳,故名。流行于東漢至兩晉、南北朝,品種有綠釉陶、青瓷等。
這種杯子已經很少見了,大概在古裝電視劇上還能看到一些。
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斗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一只杯子好幾億哦!
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后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斗彩等。
造型為敞口,口以下內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底心凸起雞心形,故名。系明代產品,永樂時景德鎮窯燒制有青花雞心杯和白釉雞心杯兩種,現均有傳世品。
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凹的臥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創作靈感來源于傳統羅漢缸,以佛教十八羅漢為主題,采用純手工拉坯制作,并獨創性地將粉彩工藝手法與釉下五彩工藝相結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粉潤、柔和的畫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瑩光亮、潤澤飽滿的水份感以及安全無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觀賞、收藏與實用為一體的藝術珍品。
也稱仰鐘杯、金鐘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由此而得名。
明成化、嘉靖、萬歷時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種,發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這種杯子目前在市場上也是最多見的了。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內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故名。
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圖片上看不出來大小,事實上它比類似形狀的杯子要大多了。
關于茶具百科知識、建水陶、紫砂壺等分享,請添加南茗佳人美女茶藝師董玥個人微號:dydy500(長按復制)詳細了解。
關注說茶網公眾號:ishuocha 閱讀上文。本圖文通過說茶網轉載,參考九州茶話、愛說茶、董玥說茶、一茶等相關報道。點擊右上角即可免費【訂閱】說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