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做個廣告,育兒共成長社群持續招募中,有興趣的朋友請拉到底部加小編聯系方式入群!
正文
育兒共成長:現在的父母太過緊繃,吸收太多教育信息,不知該如何選擇,反而引發焦慮感。建議家長們學會放松,只有父母開心,才能享受親子關系。
露西老師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陪你哭完”,當孩子情緒來了、開始哭鬧時,建議父母們,別叫停、別罵人,而是把孩子抱到適合哭鬧的地方,說這句話,靜靜的陪孩子哭完,等情緒過了后,再來處理其他問題;這句話被父母們視為神奇咒語,每用必見效。
現在的教育信息太多,反而造成父母的焦慮感
露西老師再三強調:“爸爸媽媽要能短暫的脫離孩子,才能真正的快樂。”
現在教育信息獲取得太容易,聽了許多不同的教育方式后,容易搖擺不定,甚至焦慮,其實,很多事沒有那么復雜,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大礙就好。
當父母能學會放松,才能好好的理解孩子、享受關系,也別忘記,就算當了爸媽、身份升級了,你還是「自己」,要把「自己」顧得好好的,才能真心快樂。
例如,很多父母明明愛看電視,卻因為怕孩子看電視會有不良后果,硬是把家中的電視拆了,搞得自己不開心,這就有點太過了,應該是找到平衡的方法,兼顧自己與孩子。
如果家長自己很能站在孩子的觀點,從表面的行為回推孩子在表達什么、在想什么、為何如此,而不只是處理當時的情緒或當時的狀況。
家長理念太多,忘記了家庭關系本質
每個父母腦中,都常會有我要把這件事情做好的想法,卻忘記自己面對的是活生生、有想法的孩子;現在的父母最大的困境,就是有太多理念、太多準則,而忘記了家的本質、關系的本質。
在日常生活的許多狀況中,爸媽要先安頓好自己的心、自己的情緒,才能同理、接納孩子,進而弄清楚問題的核心,思考適當的做法。
另外還有許多家長語言的誤用,比方說,當孩子在不適合的地方奔跑時,很多父母除了說“不要跑”之外,還會繼續著說:“再跑試試看”、“再跑我打你啦”、“你真的很不乖”、“你很調皮”;原本只是要制止孩子奔跑,卻不知不覺生出對孩子的批評。
語言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孩子的理解能力還不成熟,會搞不清楚父母其實是在罵 “奔跑”這件事,而孩子誤以為父母是在針對自己,久而久之,容易影響自我認知。父母在溝通時,應該留心孩子能否理解、并且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與需求,例如,告訴孩子:“這里不適合跑,你是不是想跑?那等一下我們去公園跑好不好?”或者說:“你是不是無聊?那我們來畫畫好不好?”
父母要給孩子的,不只是物質生活或行為規范,而是理解跟陪伴,這正是家庭教育的初衷,也是親子關系最珍貴的部分。
親子問題,從五大方面處理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爸媽記得稍安勿躁,想想:家庭規則→情緒→溝通→教養→關系這五大方面,來妥善處理。
1. 家庭規則:
夫妻之間必須要統一教育原則,定義家中規則以及是否要介入孩子事情的界線。孩子越小時,當然要介入越多,等到孩子越來越大,就要開始學著放手。
2. 情緒:
確認孩子或自己是否有情緒,等雙方的情緒都平穩后再繼續溝通。萬一一時心情無法平復,看能否離開現場,若無人能幫忙照顧孩子、走不了,最起碼保持沉默,慢慢讓情緒走掉。
3. 溝通:
傾聽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對我們放心的傾訴。在溝通時,盡量別批評孩子,也許能一起討論出雙方都認可的方法。
4. 教養:
跳出對與錯的框架,放下對“好孩子”的想像。重點是教育孩子成為能夠同理他人的人、能負責的人。
5. 關系:
問題的最后,不要忘了給孩子一個鼓勵以及一個擁抱。無論出了什么事,家最重要的是情感、是愛。
三大生活情境的練習
問題來時,要試著同理接納孩子再行動,起初也許不容易,但越練習會越好。
情境1:孩子不想去洗澡,一直拖拖拉拉
同理心:大人也常常拖延、提不起勁。
解決方法:讓洗澡聽起來有趣一點,例如,試著跟孩子說“我們去找鴨鴨一起玩水嘍!”
情境2:孩子放學回家后,不想理爸媽,回話都很簡短
同理心:上小學真的比上幼兒園累很多,也開始有壓力,大人下班回家后也想放空,要不是必要實在不想說話。
解決方法:別再問作業等正事了,找點有趣、新鮮的話題,看能不能打開小孩的話匣子。
情境3:帶孩子去逛超市,什么都拿起來玩,怕弄壞商品
同理心:出來逛街,孩子當然很好奇,大人也常拿商品起來看,孩子或許也有樣學樣。
解決方法:告訴孩子要小心,因為商品若弄壞,會給超市造成損失;試著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解釋他目前的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
- END -
育兒共成長有我陪伴,一起成長
育兒共成長(ID:yuergongchengzhang)最值得關注的育兒自媒體, 每天5分鐘,讓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提升 自己,同時提高孩子.
如果您還不是育兒共成長的群成員,或者您的朋友想加入
參加方式:
1 請加大熊老師微信號 daxiong8708
2 暗號“省份+孩子年齡”給大熊老師
歡迎加入育兒共成長社群,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大熊老師拉你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