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而致尿酸鹽沉積引起的一種常見疾病。本病發病機制明確,有許多有效的治療,但在臨床工作中常常因治療不當而使病情遷延。是男性最常見的一種炎性關節炎。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逐年增長,>65歲的男性發病率高達7%。
常見癥狀:
(1)急性發作期:發作可無任何征兆,多以單關節疼痛為主,如果不進行處理,疼痛進行性加重,難以忍受;“痛得快發瘋”(可能這就是痛風名字的由來吧,猜測而已)。受累關節出現紅腫灼熱、局部皮溫升高、觸痛明顯、活動明顯受限。多數可在5-7天內自行緩解,一切恢復正常。50%以上發生的痛風發作在第一跖趾關節(就是腳大拇指的位置),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該部;其他關節也可受累。
(2)間歇發作期:急性痛風關節炎緩解后一般無后遺癥狀,無癥狀間歇期的長短差異很大(有的患者在疼痛過后1-2年內無疼痛,有的1-2月就再次出現疼痛)。隨著病情的進展,如果不進行治療,痛風發作次數逐漸增多,疼痛癥狀持續時間延長,無癥狀間歇期逐漸縮短,甚至癥狀不能完全緩解出現持續性疼痛,受累關節逐漸增多,癥狀和體征漸趨不典型。
(3)慢性痛風石病變期:如果高尿酸血癥長期得不到控制,就會出現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見于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外觀為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表面菲薄,破潰后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但較少繼發感染。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可造成關節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繼發退行性改變等。
(4)腎臟病變:1)慢性尿酸鹽腎病,2)尿酸性尿路結石:在痛風患者中的發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現于痛風關節炎發生之前。較小者呈砂礫狀隨尿排出,可無明顯癥狀;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感染、腎盂擴張、積水等。3)急性尿酸性腎病。
治療方案及原則
痛風治療的目的是:① 迅速有效地緩解和消除急性發作癥狀;② 預防急性關節炎復發;③ 糾正高尿酸血癥,促使組織中沉積的尿酸鹽晶體溶解,并防止新的晶體形成,從而逆轉和治愈痛風;④ 治療其他伴發疾病。
痛風最佳治療方案應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大方面。必要時可選擇剔除痛風石、對殘毀關節進行矯形等手術治療。
1. 非藥物治療(參見《痛風的飲食控制》一文)
2. 藥物治療
(1)急性發作期的治療
以下三類藥物均應及早、足量使用,見效后逐漸減停。關節痛急性發作期不開始進行降尿酸治療,已服用降尿酸藥物者出現急性發作時不需停用,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動,延長發作時間或引起再次發作。
1)非甾類抗炎藥(NSAIDs):各種NSAIDs均可有效緩解急性痛風癥狀,現已成為一線用藥。依托考昔(etoricoxib)已被批準用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
2)秋水仙堿(colchicine):由于其引起腹瀉等副作用較大,目前已經較少應用。
3)類固醇激素:如果不能耐受非甾體類抗炎藥,可以考慮使用潑尼松30mg 每天一次治療。
(2)間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療:
間歇期和慢性期主要目的是降低尿酸,促進尿酸鹽溶解排出;在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同時,可服用NSAIDs,1個月,以起到預防急性關節炎復發的作用。
1)抑制尿酸生成藥:別嘌醇:初始劑量100mg/d,以后每2-4周增加100mg,直至100-200mg,每日3次(每日劑量在300mg以內,也可1次服用)。
2)促尿酸排泄藥:苯溴馬隆:初始劑量25mg/d,漸增至50-100mg,每日1次。。
3)堿性藥物:碳酸氫鈉片:口服每次0.5-2.0,每日3次。
痛風常伴發代謝綜合征中的一種或數種,如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癥、Ⅱ型糖尿病等。這些疾病的存在增加了痛風發生的危險。因此在痛風治療的同時,應積極治療相關的伴發疾病。在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中有些通過增加尿酸清除等機制,兼具弱的降血尿酸作用,值得選用,但不主張單獨用于痛風的治療, ①降脂藥:非諾貝特(在降脂的同時有降低尿酸的作用)等;②降壓藥:氯沙坦(有降低尿酸作用)。
痛風是一類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的疾病,在早期只要積極控制均能獲得很好效果,甚至很多都能治愈;但是到痛風晚期如果出現嚴重關節破壞,腎臟損害,則很難恢復。因此,及時治療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