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證 >> 喘證
[定義]
喘證是以呼吸困難、喘息氣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喘證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一個癥狀,可見于多種疾病之
中,它是以癥狀表現命名的一種疾患,通常并發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當喘成為這些疾病某一階段的主證時,則稱之為喘證。
[歷史沿革]
《黃帝內經》最早記載了喘的名稱,有“喘息”、“喘呼”、“喘喝”、“喘咳”、“上氣”等稱謂,同時闡明了喘證的病因有外感與內傷,如“暑”、“風熱”、“水氣”、“虛邪賊風”(泛指外感六淫邪氣)、“氣有余”等,病機有虛有實,病位以肺為主病之臟,亦可由心、腎等臟之病引發。
漢·張仲景開創喘證辨證立法、遣方用藥之先河。《傷寒論》中有諸多條文論及喘證的病因、辨證、治療:如36條麻黃湯證之風寒束肺;40條外寒內飲的小青龍湯證;43條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之下后表未解者;63條麻杏石甘湯證之汗下后,邪熱壅肺作喘者。在《金匱要略》中“痰飲咳嗽上氣”、“水氣”、“胸痹”等篇章里,也有對喘證的論述。
宋代嚴用和《濟生方》對喘證病因病機的認識較為全面:“諸氣皆屬于肺,喘者亦屬于肺,……將理失宜,六淫所傷,七情所感,或因墜墮驚恐,度水跌仆,飽食過傷,動作用力,遂使臟氣不和,營衛失其常度,不能隨陰陽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為喘也……更有產后喘急,為病尤亟,因產后所下過多,營血暴竭,衛氣無所主,獨聚于肺,故令喘急”。
金元時期百家立說,互有發明。其中對喘證影響最大者當首推朱丹溪,他詳述了內傷諸因致喘的病因學說,如《丹溪心法·喘》:“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又因痰氣皆能令人發喘。”丹溪對喘證的虛實論治闡述精辟:《脈因證治》謂“實喘氣實肺盛”,并與痰火水氣有關;“虛喘由腎虛”,亦有由肺虛者。治療上實喘宜瀉肺為主,虛喘宜補虛為主。他又承前啟后,正式將哮作為一個獨立的病證以其“專主于痰”和具有發作性的特點而區別于喘證,結束了哮、喘不分的混淆狀況。
明代張景岳把喘證分為虛實兩大類作為辨治綱領,《景岳全書·喘促篇》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類證治裁·喘癥》主張“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這些論點對臨床辨證具有指導意義。
[范 圍]
喘證作為一個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西醫的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肺原性心臟病,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疾病。以上疾病的過程中如出現喘息急促、呼吸困難等癥狀時,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證候特征]
① 以呼吸困難、喘息氣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要證候特征。
② 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并發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的一個癥狀,當喘成為這些疾病某一階段的主證時,則可按喘證論治。
③ 臨床上有虛實之別:實喘起病驟急,呼吸有力、深長有余,胸滿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若氣不能容,以長呼為快,兩脅脹滿,氣息急促,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精神不衰。虛喘病勢徐緩,呼吸無力、短促難續,氣怯聲低,慌慌然若氣欲斷,以深吸為快,精神倦怠。
[病因病機]
喘證病因不外外感與內傷,病性有虛實兩端。“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多為實喘之因;勞欲、久病則為虛喘之由,二者可相互轉化:實喘久病遷延不愈,可耗傷肺腎之氣,致肺腎氣虛或陰虛,肺不主氣或腎不納氣,成為虛喘;肺腎虧虛又易招致外邪侵襲,表邪束肺,肺實而喘,從而出現虛實夾雜之證。
《內經》說:“虛而受邪,其病則實。”本病之病位主要在肺、腎,并與肝、脾、心關系密切,病機關鍵實喘為邪氣壅肺,肺失宣肅;虛喘為精氣虛衰,肺腎出納失常。總因氣機升降失常,肺氣上逆,發為喘證。
[診斷]
喘證的診斷
① 呼吸困難、喘息氣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② 出現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即有心、肺等疾患的存在。
③ 肺功能檢測提示阻塞性、限制性或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
喘脫的診斷
喘證發作之時,喘勢劇甚,氣喘痰鳴,氣不接續,張口抬肩,鼻煽氣促,端坐不能平臥,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雙目少神,口唇青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舌質紫暗,脈浮大無力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鑒別診斷]
本病當與哮證、氣短相鑒別。
哮證 喘證與哮證應在病種、聲息、癥狀、起病方式、病機、辨治原則等方面相鑒別。
分類 | 喘 證 | 哮 證 |
病種 | 喘證作為一個主要臨床癥狀,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喘未必兼哮。 | 哮證是一反復發作的獨立性疾病;哮必兼喘。 |
聲息 | 喘指氣息言。 | 哮以聲響名。 |
癥狀 | 喘證見呼吸困難、喘息氣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 哮證見喉間有聲,呼吸喘促 |
起病 | 急性或慢性遷延性發作。 | 常突然發病,呈反復發作。 |
病機 | 邪氣壅肺或肺腎虧虛。 | 痰濁內伏為宿根,遇感引發為誘因。 |
辨治 原則 | “喘分虛實”,實則祛邪利氣; 虛則培 補攝納。 | 哮辨已發未發,發時治標,祛痰利氣,“哮分寒熱”;未發治本,補肺、脾、腎。 |
氣短 喘證與氣短應在臨床癥狀、體征、轉歸等方面相鑒別。
分類 | 喘 證 | 氣 短 |
癥狀 | 喘證見呼吸困難、喘息氣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 氣短即少氣,自我感覺少氣不足以吸,呼吸不相接續,出多入少。 |
體征 | 可伴有氣粗聲高,重癥者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 氣短似喘而無聲,無張口抬肩,但臥為快。 |
轉化 | 喘證不會轉為氣短 | 氣短往往為喘證(虛喘)之漸。 |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喘證應首辨虛實,次辨寒熱陰陽。
① 辨虛實:
實喘起病驟急,呼吸有力、深長有余,胸滿氣粗,氣息急促,聲高息涌,膨膨然若氣不能容,以長呼為快,兩脅脹滿,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精神不衰。舌質紅或淡紅,苔厚膩或黃燥,脈象浮大滑數。
虛喘病勢徐緩,呼吸無力、短促難續,氣怯聲低,慌慌然若氣欲斷,以深吸為快,精神倦怠。舌質淡,少苔或苔白滑或黑潤。虛喘病位在肺、腎,多由勞欲、久病所致。虛喘反復發作可致喘脫。
二者又可相互轉化:實喘久病遷延不愈,可耗傷肺腎之氣,致肺腎氣虛或陰虛,肺不主氣或腎不納氣,成為虛喘;肺腎虧虛又易招致外邪侵襲,表邪束肺,肺實而喘,從而出現虛實夾雜之證。正如《內經》所說:“虛而受邪,其病則實。”
虛喘與實喘可從年齡、病史等方面作為鑒別要點。
分類 | 實 喘 | 虛 喘 |
年齡 | 青壯年 | 中、老年 |
既往史 | 多體健 | 多有心悸氣短,動則加重;身腫尿少;久咳久喘, 或重病之后 |
發病 | 多迅疾,病程短 | 病勢徐緩,或反復發作,病程長 |
誘因 | 感寒或飲食不當 | 疲勞或精神緊張、情緒波動 |
癥狀 | 呼吸有力、深長有余,胸滿氣粗,氣息急促,聲高息涌,膨膨然若氣不能容,以長呼為快,兩脅脹滿 | 呼吸無力、短促難續,氣怯聲低,慌慌然若氣 欲斷,以深吸為快 |
體征 | 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精神不衰 | 少動喜靜,精神倦怠 |
舌脈 | 舌質紅或淡紅,苔厚膩或黃燥,脈象浮大滑數 | 舌質淡,少苔或苔白滑或黑潤 |
病因 | 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 | 勞欲、久病 |
病位 | 肺 | 肺腎 |
病機 | “邪氣盛則實”,外邪、痰濁壅阻肺氣,宣降不利 | “精氣奪則虛”,肺腎精氣虛衰,氣機出納失常 |
辨證 | 辨寒、熱、痰之異 | 辨肺腎陰陽之別 |
治法 | 宣肺驅邪利氣
| 培補攝納,補益肺腎精氣 |
② 辨寒熱:
屬寒者其痰清稀如水或痰白有泡,面色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質淡,苔白滑,脈象浮緊或弦遲。
屬熱者證見痰色黃、質粘稠或色白而粘、咳吐不爽,面色赤,口渴引冷,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象滑數
[治療原則]
實喘治在祛邪利氣,區別寒、熱、痰之不同,而予溫宣、清肅、化痰等法。總以祛邪為急,在表解之,在里清之;寒痰溫化宣肺,熱痰清化肅肺,濕痰化濕降氣。
虛喘治在肺腎,以培補攝納為主,視臟腑病機不同而予補肺、納腎、健脾、益氣、養陰等法。
對于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當分清主次,權衡標本,必要時予攻補兼施、寒熱并用。
此外,喘證多發生于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故臨證還應注重對原發病的治療,以做到審證求因,治病求本。
[分型論治]
實喘
一、風寒
① 風寒襲肺
主癥:喘咳胸悶,咯痰清稀色白。
兼癥:頭身疼痛,惡寒無汗,或伴發熱,口不渴。
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辛溫散寒,宣肺平喘。
主方:麻黃湯
加減:表證不顯者,去桂枝,即為三拗湯;痰多者,加陳皮、半夏、茯苓;喘甚者加蘇子、前胡;喘息汗出者,加厚樸、杏仁,則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之義。
② 外寒內飲
主癥:喘急胸悶,咳嗽脅脹,咯痰色白、清稀起泡。
兼癥:形寒肢冷,后背惡寒,口淡不渴或渴喜冷飲。
舌脈:舌質淡紅,苔白滑,脈弦緊。
治法: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方:小青龍湯
加減:喘咳較重者,加蘇子、杏仁、射干;喘不得臥者,加葶藶子。伴煩躁面赤或舌紅者,加生石膏、改白芍為赤芍。
③ 表寒里熱
主癥:喘急煩悶,惡寒發熱,痰稠不爽,口渴。
兼癥:頭身疼痛,無汗或少汗。
舌脈:舌尖紅,苔白或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宣肺解表,清熱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湯
加減:痰熱較重時,加黃芩、清半夏、瓜蔞皮,即小陷胸湯;痰多者,加葶藶子、射干。
二、痰濁
① 痰濕蘊肺
主癥:喘息咳嗽,咯痰色白,量多質粘,胸中滿悶。
兼癥:嘔惡納呆,口粘不渴。
舌脈: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化痰降氣,宣肺平喘。
主方:麻杏二三湯
加減:惡心胸悶者,加炒枳殼、旋覆花;痰有轉黃之勢時,加瓜蔞皮、黃芩。
② 痰熱阻肺
主癥:喘息氣涌,胸脅脹痛,痰多黃稠,渴喜冷飲。
兼癥:胸中煩熱,身熱汗出,面紅咽干,尿赤便秘。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平喘。
主方:桑白皮湯
加減:身熱重者加生石膏、黃芩;痰粘者加黛蛤散;喘不能臥者加葶藶子;便干者加瓜蔞皮。
三、氣郁
肺氣郁痹
主癥:喘息每于情志失調之后發作,起病突然,咽喉如梗,胸脅脹痛。
兼癥: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舌脈: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氣平喘。
主方:五磨飲子
加減:心悸失眠者加遠志、合歡花、百合等;胸脅脹痛加柴胡、郁金、元胡。
虛喘
一、肺
肺氣虧虛
主癥: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咳聲微弱,自汗惡風。
兼癥:身倦乏力,易于感冒,面色蒼白或面紅,煩熱口干。
舌脈:舌胖有齒痕,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肺健脾,益氣養陰。
主方:補肺湯和生脈散
補肺湯
人參1錢 黃耆蜜炙1錢 五味子炒1錢 紫菀1錢 桑白皮蜜炙2錢 熟地黃2錢
入蜜少許和服。
【主治】治肺虛欬嗽。
【文獻別錄】
1.劉宗厚曰:因勞而嗽,則非嗽為本也。故此湯與金匱腎氣丸為少陰例藥。
2.仁齋直指曰: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主,腎為氣本,凡欬嗽暴重,自覺氣從臍下逆上者,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當用地黃丸,安腎丸,毋徒從事于肺,此虛則補子之義也。
3.醫貫曰:五行惟肺腎二臟,母病而子受邪,何則,肺主氣,肺有熱,氣得熬而上蒸,不能下生于腎,腎受傷矣。腎傷則肺益病,蓋母藏子宮,子隱母胎,凡人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于腎水之中,因肺受心火之邪。欲下避水中,而腎水乾枯,火無可容之地,因是復上而為病矣。
加減:伴咯痰稀薄、口淡不渴者,此為肺中虛寒,加干姜、黃芪、甘草;伴納差便溏、腹中下墜者,可予補中益氣湯。
二、腎
① 腎陽虧虛
主癥:喘促日久,動則加重,呼多吸少,氣不得續。
兼癥:神疲畏寒,汗出肢冷,面唇青暗。
舌脈:舌質淡,苔薄白或黑潤,脈沉細。
治法:溫腎納氣平喘。
主方: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加減:肢腫面浮、尿少心悸者,此為陽虛飲停、水凌心肺,合用真武湯或苓桂術甘湯;兼見喘咳痰多,胸悶氣急者,此為上盛下虛,加用葶藶 子、蘇子降氣湯以標本同治。
參蛤散
【組成】蛤蚧1對、人蔘9克。研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
【功用】補肺腎,定喘嗽:用于肺腎兩虛之咳喘氣促、言語無力、聲音低微者。常用來治療支氣管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的喘咳。肺結核咯血、陽痿及男性不育也可使用。但在治療虛性哮喘時,要因病而異。體質偏陽虛、氣虛的可用蛤蚧一對,去頭足,與紅參25克研粉;體質偏陰虛者,或有血虛者,可用蛤蚧一對,去頭足后,與生曬參25克研粉。成人每日2次,每次2克,開水送服。治療肺結核咯血,可用蛤蚧一對,去頭足后,與生曬參35克,仙鶴草、旱蓮草各60克研粉服用,每日3次,每次3克,開水送服。治療陽痿、早泄,用蛤蚧一對,去頭足后,加紅參25克,淫羊藿125克,菟絲子45克,冬蟲夏草50克,研粉服用,服法同上。
② 腎陰不足
主癥:喘息氣短,腰酸耳鳴,五心煩熱。
兼癥:口干,潮熱盜汗,面赤尿黃。
舌脈:舌瘦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補腎養陰,納氣平喘。
主方: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
加減:正氣不支、氣喘較甚者,配用人參胡桃湯;兼見咯痰少粘、咽喉不利等肺陰虛之證時,合用百合固金湯。
喘脫(肺氣欲竭,心腎陽衰)
本證為喘證大發作時出現的喘脫危候,多見于本病后期嚴重階段。
癥狀:喘勢劇甚,氣喘痰鳴,氣不接續,張口抬肩,鼻煽氣促,端坐不能平臥,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雙目少神,口唇青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
舌脈:舌質紫暗,脈浮大無力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陽固脫,鎮攝納氣。
主方:參附湯送服黑錫丹、蛤蚧粉
加減:出汗較多者,加龍骨、牡蠣、五味子;伴煩躁內熱,口干顴紅,汗出粘手者,為氣陰俱竭,去附子加太子參、麥冬、五味子。
喘之臨證,不可泥于定法,以上諸種分型只是喘證治療的一般規律,有些證型并未一一羅列,如風熱犯肺、燥熱傷肺、肺氣陰兩虛、肺脾兩虛等情況下亦可以導致喘證。臨床上述各證型之間可以轉化、互見,如風寒襲肺證中,寒邪入里化熱而表邪未解,則表現為表寒里熱證;痰濕蘊肺證中,痰濕蘊久化熱,則表現為痰熱蘊肺證;虛喘受邪者,則成虛實夾雜之勢。遣方用藥之時,宜習其法而不泥其方,如表寒里熱證即可予麻杏石甘湯,又可予定喘湯;肺氣虧虛證可予補肺湯和生脈散,亦可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土生金。故臨證當詳加審查,依兼夾情況靈活掌握。
[轉歸預后]
喘證有虛實寒熱之別。實喘易治,病多初起,邪去則喘平;虛喘難療,乃由實致虛,精氣虧損,難以驟復,且往往易感外邪,致虛實夾雜之證,故治療不易見功,病程常經年累月,甚則累及終生。
實喘上氣,身熱不得臥,喘息鼻煽,煩躁不安,脈急數者重,及時救治,尚易康復;虛喘見四肢厥逆,汗出如油,呼吸迫促,張口抬肩,面青唇紫,煩躁昏昧,脈浮大急促無根者,為喘脫危候,預后不良。
[預防與調攝]
慎起居,避風寒,及時添減衣物,以預防感冒;戒煙酒,節飲食,忌肥甘厚膩及酒酪辛辣之品,以防生痰濁濕熱;調暢情志,適當鍛煉身體,依自身情況及個人興趣而選擇散步、慢跑、氣功、太極拳、游泳等方式,以增強體質。
針灸治療
喘證的病因甚多,其病機亦頗復雜,有因外感溫熱毒邪,熱灼肺金,阻遏肺氣,失與肅降,上逆而喘;或系恣食肥甘,嗜酒傷中,致脾不健運,痰濁內生,壅阻肺氣,氣逆喘息;亦可因七情過極,肝氣橫逆于肺,肺氣不得肅降,上逆致喘,或久咳不已,或痰熱久羈,或水飲內停,或久病不愈,引起精氣內虛,肺氣失肅、腎失攝納。
本證的針灸治療,在《素問?臟氣法時論》中已有記述:「肺病者,喘咳逆氣,…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后世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針灸聚英》、及《神灸經綸》中均有記載。
現代醫學中,喘息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氣腫、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等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呼吸迫促或呼吸困難,都可歸于喘證范疇。
【辨證分型】
(一)實喘:喘急胸悶,聲高息粗,不得平臥。如屬熱毒外襲,高熱面赤,煩躁不安,喘促氣急,呼吸粗大,脈象洪數,舌質紅絳;如屬痰濁阻肺,喉間痰嗚,胸中窒悶,惡心納呆,口唇青紫,脈滑,舌苔白膩;如屬肝郁傷肺,發病急劇,多有精神因素,咽中不適,失眠心悸,脈弦苔薄。
(二)虛喘:病久肺腎虧虛,證見氣息短促,語言無力,動則汗出,神疲肢冷,脈細數或沉細。
【治療】
(一)實喘
1.治則:宣肺平喘。
2.處方:膻中、肺俞、天突;熱毒加尺澤,痰濁加豐隆,肝郁加期門。
3.方義:氣會膻中,取其順氣降逆;肺俞能宣肅肺氣,天突,陰維與任脈會,是調氣平喘之效穴。如屬熱毒犯肺,加肺經之合尺澤,能清肺氣而泄邪熱;痰濁阻肺者,加豐隆以祛化痰濁;肝郁傷肺,配肝之募穴期門,疏肝利氣。
4.治法:均用瀉法。肺俞穴,針后加拔罐。天突穴先直刺至觸及氣管外壁后,循外壁向下刺1寸左右,以基本手法先激發出咽部發緊阻塞樣不適針感,再施瀉法。均留針至喘平或明顯好轉。留針期間反覆給予間斷運針。
(二)虛喘
1.治則:扶正培本。
2.處方:肺俞、腎俞、膏肓、太淵、足三里。
3.方義:肺俞、膏肓旨在補益肺氣,腎俞可溫熙腎陽,太淵為肺之原穴,配五行屬土,肺為金,取「虛則補其母」之意,足三里可調補脾胃,以資生化之源,使水蝶偆L上歸于肺。
4.治法:均用補法。肺俞、膏肓及腎俞針后加灸,用艾條溫和灸,或無疤痕直接灸法。
【古方輯錄】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四》:膻中:…治肺氣咳嗽,上喘。
《針灸資生經?第四》:天突、華蓋主喘暴;肺俞療肺喘。
《針灸聚英?卷二》:喘:有痰、氣虛、陰虛,灸中府、云門、天府、華蓋、肺俞。
《神灸經綸?卷三》:諸喘氣急:天突、璇璣、華蓋、膻中、乳根、期門、氣海。
參赭鎮氣湯治陰陽兩虛喘證
張錫純原解
參赭鎮氣湯出自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喘息方中,主治陰陽兩虛,喘逆迫促,有將脫之勢,亦治腎虛不攝,沖氣上干,致胃氣不降作滿悶等癥。方藥由野臺參四錢、生赭石六錢、生芡實五錢、生山藥五錢、萸肉六錢、生龍骨六錢、生牡蠣六錢、生杭芍四錢、炒蘇子二錢組成。張錫純解析此方說:“方中人參補氣,與赭石并用,能救氣分之脫,亦取仲景旋覆代赭湯意也;赭石鎮沖氣上干,降胃氣上逆;山藥平補脾肺腎,為虛勞要藥;山萸肉補腎助陽,收斂元氣;生龍骨、生牡蠣、生芡實、生杭芍益腎,收斂元氣;蘇子降肺利膈。”分析張錫純的方論,可知本方主治肺腎兩虛之證。此外,對于脾腎兩虛和心腎兩虛證,癥見喘逆者,也有不錯的療效。
陳寶貴心解
陳寶貴指出,參赭鎮氣湯主治證的主要病機為陰陽兩虛,陰虛為腎陰不足,陽虛為肺腎兩虛。所以方中以補肺腎之藥為主,佐以收斂之藥。本方主癥要點為喘逆迫促,有將脫之勢。用藥特點是用黨參以補氣,用赭石以鎮胃氣、沖氣上逆以止喘,用山萸肉、生龍骨、生牡蠣收斂元氣。需要指出的是,張錫純善用收斂之藥,如斂大汗,斂肝氣、斂元氣之脫,多喜用山萸肉、生龍牡,這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中很多地方都有體現。陳寶貴臨證中也常用本方,認為此方對于虛喘較重,伴有汗多者確實良效。還有,張錫純對于胃氣不降而上逆之嘔吐、呃逆、胸悶等癥,屬本虛(脾氣虛)標實(胃氣逆)者,常喜把人參與赭石同用,療效很好,書中也載有很多醫案,可供參考。另外,在臨床上遇到西醫疾病如急性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臟病等辨證為虛證者也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臨證驗案
李某,男,61歲,2009年7月15日初診。
主因“間斷氣喘,活動后加重2月”來診。患者1月前行心梗后支架手術,術后出現氣喘,活動后尤甚,伴有汗出,腰酸肢冷,心悸,疲乏無力,胃脹不舒。觀其舌淡暗,苔白,脈沉細。
辨證:心腎陰陽兩虛。
治法:溫振心腎之陽,兼以養陰。
處方:紅參10克,赭石15克,黃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山萸肉15克,山藥15克,黑附片10克(單煎1小時以上)。7劑,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溫服,日1劑。
二診:藥后癥狀大減,已不氣喘及汗出,自覺身體較前有勁。上方去黑附片,又取14劑。
藥后諸癥皆減,隨訪2年,控制良好。
按:患者心梗支架術后出現心腎陽虛,故見氣喘,汗出肢冷,心悸乏力等癥。治療之法當以溫振心腎陽氣,兼以養陰為主。上方中即取參赭鎮氣湯意加減,收效頗好。因患者心腎陽氣虛甚,故加桂枝、黃芪、黑附片補心腎之陽,白芍、山萸養心腎之陰。患者因無咳嗽等癥,故去參赭鎮氣湯中之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