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關節紊亂癥
腰椎后關節,又稱為腰椎小關節、椎間關節、關節突關節,是位于腰椎椎節之間,由上下關節突形成的關節。小關節位于椎間盤后方,左右各一,與椎間盤形成三角穩定關系,對于腰椎支撐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通常,患者在出現腰背痛以后,多會考慮兩種因素——一種是把病情認識“淺”了,認為是腰肌勞損所導致的;另一種是把病情認識“深”了,認為是得了椎間盤突出癥。肌肉筋膜的慢性炎癥、椎間盤的損傷退變,都是引起腰背痛的重要原因,但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因素容易被忽視,那就是腰椎小關節的因素。有統計在腰痛病人中,由于小關節因素導致的腰痛約占32~40%。
腰椎后關節紊亂癥,又稱后關節損害,俗你小關節紊亂或閃腰。包括后關節錯位,后關節滑膜嵌頓及后關節炎。常由于脊柱扭傷而發生急性腰椎后關節紊亂,引起腰部劇烈疼痛和功能障礙,也可由于急性期治療不妥而形成慢性腰痛。為臨床多見的一種疾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
【病因病理】
腰椎后關節周圍包以薄而緊的關節囊,其外層是纖維層、內層是滑膜層。關節面排列常為四十五度斜位或近矢狀位,腰5骶1椎關節面的排列近冠狀位,是一種摩動關節。后關節的主要作用是穩定脊柱和引導脊柱運動的方向,并阻止脊椎滑脫。由于腰部負重和活動度大,故后關節的損傷機會較多,常發生于腰3以下的椎間關節。如腰部慢性勞損或反復扭傷,可致后關節發生損傷性炎癥改變,產生下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當腰部突然轉動時,易造成后關節的錯位或其間的滑膜嵌頓(滑膜夾在關節中),而引起難于忍受的劇烈腰痛。
腰椎小關節活動情況
1、后關節滑膜嵌頓 多發生于腰骶關節,與該處關節面排列有關。腰骶關節面介乎于冠狀位和矢狀位之間的斜位,關節松弛,活動度大,可作屈伸、側彎和旋轉運動。當腰部前屈旋轉動作時,可使關節間隙加大,滑膜突向關節腔。在突然伸直時,滑膜被嵌夾于腰骶關節面之間。關節囊有脊神經后支的神經末梢分布,故一旦發生滑膜嵌頓,即可出現難以忍受的腰痛。
2、后關節錯位 常在腰部負重或激烈運動時,不在意的扭轉、閃腰,使脊椎扭斜,腰肌緊張,關節囊、韌帶受到牽拉,使后關節移位,引起劇烈腰痛,其疼痛程度較滑膜嵌頓為輕。
3、后關節炎(又稱后關節勞損) 多因前者處理不當,或因椎間盤變性,引起后關節負重量的增加。當腰部后伸活動時,上下關節突間關節面發生沖撞而受阻、反復撞擊、摩損,使關節面的軟骨破壞。長期的不良刺激,造成關節面硬化,關節突變尖銳,關節滑膜增厚,引起腰部疼痛和僵硬。習慣姿勢不良,可對后關節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久之,則出現慢性腰痛。
【臨床表現】
1、病史 本病常發生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且多有腰部前屈旋轉或扭閃受傷史。
2.癥狀
腰部劇痛、刺痛或頑固性酸痛,病人往往屈身側臥 ,腰不能挺直 ,不敢動彈 ,惟恐別人觸碰 ,常被誤診為急性腰肌扭傷。
疼痛局限于受累關節突以下,可有向一側臀部、骶尾部的放散性疼痛。少數病例可向下肢膝平平面以上擴散,但疼痛部位較深,且區域模糊。久病患者,長時期固定一個姿勢工作,腰部出現僵硬,疼痛加重。
癥狀之輕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時腰部劇痛、僵硬,輕微活動后疼痛減輕,過勞后又使疼痛增劇。休息加重,活動減輕是本癥之特征。
3.檢查 直腿抬高受限,脊柱后伸活動障礙明顯。指觸可發現單側腰肌呈索條狀緊張,患椎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壓痛,多不向下肢放射,棘上韌帶鈍厚、壓痛、棘間隙無明顯改變。滑膜嵌頓時,可產生固定性的腰椎后凸或平腰側傾位;俯臥時多采用腹部墊枕,拒絕別人搬動。站立時須髖膝關節半屈位、雙手扶膝支撐腰部,因腰骶部筋肉明顯緊張,壓痛點不易查出。
【診斷要點】
1.有急性腰部扭閃外傷史,或慢性腰部勞損史。
2.主訴腰下部劇痛,或單(雙)側腰肌酸脹痛,可引起臀部、骶尾部或大腿上部牽扯樣疼痛。
3.腰椎后關節錯位或滑膜嵌頓時,腰部正常生理曲線異常,站、坐和過伸活動時疼痛加劇,腰前屈時疼痛可稍減輕,腰部其它方向的活動受限制且痛劇。
4.腰部筋肉緊張、僵硬、急性者更著,痛點不易查出,肌痙攣緩解后,患椎棘突或關節突部壓痛。
5.臥床休息翻身時痛劇,輕微活動或改變體位后疼痛減輕,直腿抬高受阻,一般無神經刺激性體征。
6.錯位整復或嵌頓解除后,腰部疼痛可緩解。
【治療】
本癥的治療,以手法糾正后關節的錯位為主,配合醋離子導入及功能鍛煉等。
急性者,應囑病人俯臥位,在傷病局部施術手掌撫摩、輕揉手法3到5分鐘,而后用雙手拇指沿棘突兩側由上而下,再自下而上來回推按數遍,使緊張、痙攣之筋肉松軟后,選用下列手法操作。
(1)腰椎旋轉復位法 見腰椎間盤突出癥。
(2)握腕拉臂推棘法 病人坐于方凳或靠背椅上,(椅背在前)。術者坐于病人后方,先用一拇指撥理、推壓脊柱兩側緊張之筋肉數分鐘,使其松軟。然后術者用一手拇指項緊患椎偏歪之棘突,另手從傷側胸前握其健肢腕部(此時囑病人腰部放松),兩手協同用力拉臂推棘,整復后關節錯位。最后,雙手拇指在棘突上及是兩側施理筋手法數遍即可。
(3)腹部墊枕牽伸法 病人俯臥,腹部墊枕。助手雙手分別插于病人兩腋下,術者雙手分別握其兩踝部,與助手作對抗牽引持續1分鐘,而后緩慢松開,反復3到5次,使其后關節張開,被嵌頓的滑膜得以解除。最后,雙手在損傷局部施撫摩、按揉手法數分鐘即可。亦可在此體位施術“雙手托腹抖動法”,使被嵌夾的滑膜解脫。
(4)推肩扳髖復位法 病人健側臥位于床緣,臥側下肢伸直,傷側髖、膝關節屈曲,術者立于病人前方,一手固定肩部,另上肢前臂固定大轉子后方或髖部,同時用力向相反方向推扳一次,使后關節復位(滑膜嵌頓者,此手法有一定痛苦)。亦可施術“定點推扳復位法”。
【注意事項】
1.手法復位后,囑病人臥床休息3日,1周內勿做腰部前屈及旋轉活動。
2.術后,急性癥狀可即刻緩解,但可遺留一些殘余的疼痛及腰部僵硬感(為后關節滑膜反應所致),可在受傷關節局部加點按及揉搓手法,配合局部濕熱敷或醋離子導入,數日后癥狀即可消失。
3.加強背伸肌功能鍛煉,有助于鞏固療效和預防再法。
4.注意腰部保暖。
多蹬腿,解決“閃腰”病
閃腰發生后除了外敷跌打膏或止痛膏外,還有一個非常簡易有效的方法可以迅速消除疼痛
【方法】:
仰臥在硬床上,腰下墊一個枕頭,先上下按摩腰部脊柱兩側肌肉數分鐘,然后膝關節屈膝至120度以上,反復彎曲幾次后,突然迅速用力向后拉伸(蹬腿),同時腹部抬離床面,這樣反復做1~5次,最后再在腰部肌肉位置按摩數分鐘即可
【原理】:
閃腰是由于腰椎上下關節處的滑膜組織在身體進行不當運動時進入關節間隙,于是當腰伸直時由于滑膜夾在關節中間,引起劇烈疼痛,采用蹬腿的方法就是把腰椎關節用力地快速拉開,令關節間隙迅速擴大,使滑膜能自行彈性收縮回去,疼痛也就瞬間消失了
閃腰一旦發作,越早進行正確的治療,就能越早恢復,如果拖延的時間長了,被夾緊的滑膜可能已經被擠壓變形了,還會造成腰部嚴重的炎癥和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