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欣賞,建議在wifi環境觀看
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3日,歷時8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進行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歷史上稱為“抗日戰爭”。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正式簽字。9月3日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日。1965年9月3日,正值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紀念郵票。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郵票共4枚:毛主席在著作(367)描繪了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寫作《論持久戰》的情景;八路軍東渡黃河(368)主圖為八路軍戰士集結到黃河邊,準備東渡,奔赴抗日戰爭的前線;人民戰爭勝利(369)主圖為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戰士在共同歡呼勝利;光榮參軍(370)主圖為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人民軍隊,打擊敵人。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向北平附近宛平縣的盧溝橋發動進攻。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發動進攻。中國軍民奮起反抗,全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東京灣美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代表徐永昌也在受降書上簽了字。歷時8年的中國抗日戰爭就此宣告結束。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戰,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在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戰斗下,終于打敗了兇惡的日本侵略者。這套郵票以4幅畫面再現了那段歷史,表現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抗日軍民的勝利和成功。
第一枚“毛主席在著作”,描繪的正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里進行寫作的情景。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寫出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重要著作。
圖案采用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畫家何孔德創作的一幅油畫,描繪了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寫作《論持久戰》的情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窯洞里,毛澤東同志寫作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重要著作,以極其光輝的戰略思想武裝了中國人民,使抗日戰爭的勝利得到了保證,指出了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正確道路。畫面上,一盞煤油燈下,毛澤東同志手握毛筆,聚精會神、不知疲倦地進行著寫作;從窯洞窗戶射進來的曙光,照在毛澤東同志寬闊的前額上,照在他寫作的文章上,……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毛澤東同志又工作了一個通宵。
第二枚“八路軍東渡黃河”,講述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后,八路軍3萬余人于1937年8月從陜西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的故事。
圖案采用了彥涵創作的歷史油畫《八路軍東渡黃河》。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7月8日,中共中央發表宣言,號召“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的長域,抵抗日寇的侵略”!經過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8月22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西北的中國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又稱十八集團軍),下轄115、120、129等三個師。自此,“八路軍”這個名稱開始使用。1937年8月,八路軍三萬多人從陜西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這枚郵票圖案描繪了八路軍東渡黃河時的情景。黃土高原猶如一座頂天立地的盾墻,滾滾滔滔的黃河載著抗日的舟船;八路軍戰士正在同親人們告別,他們肩負著中華民族的重托,決心把日寇侵略者徹底趕出中國。
第三枚“人民戰爭勝利”,主圖為雕塑,展示三位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戰士在共同歡呼勝利。
圖案采用了中央美術學院附設雕塑創作室創作的一幅雕塑作品,表現了八路軍戰士和民兵并肩歡呼勝利的情景。1937年~194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一面英勇地打擊日寇,一面分兵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從長城內外到珠江兩岸,建立了一塊又一塊抗日民主根據地,并且廣泛發動根據地的人民開展了波瀾壯闊的群眾性的游擊戰爭。在華北平原,黃河兩岸,長江南北。華南叢林,千千萬萬爭取民族解放的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拿起大刀、長矛、紅櫻槍、土炮,在青紗帳里,在山岳地帶,在鐵路兩旁,在港叉河湖的蘆葦叢中,到處打擊敵人,形成了一個怒濤洶涌的人民革命戰爭的汪洋大海,徹底埋葬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畫面上,站在山岳上的民兵高舉著槍支,站在平原上的八路軍戰士揮舞著手臂,他們洋溢著戰斗的豪情和勝利的喜悅,盡情歡呼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畫面采用白色襯底,形象鮮明,立體感強。
第四枚“光榮參軍”,再現了胸戴紅花的有志青年,揮手與親人告別,即將奔赴抗日戰場的情景。原繪畫作品名稱為《參軍》。
圖案采用了中國畫家王式廓創作的油畫《光榮參軍》。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打敗日寇侵略者,中國人民群眾表現出了高度的愛國思想和自我犧牲精神,他們敲鑼打鼓,把最優秀的子弟送到抗日前線,出現了許多“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情景。千百萬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踴躍參加抗日軍隊,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保衛了神圣的祖國。畫面以華北地區的農舍為背景,捕捉住了村民們歡送青年光榮參軍的精彩瞬間情態:用村子里最好的牲口,套上最好的大車,送最好的青年上前線;一個個身體健壯、血氣方剛的青年,他們胸前佩戴著光榮花,揮手和親人們告別,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日救國的戰場;整個畫面群情激動,鑼妓喧天,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洋溢著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和壯烈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