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的運河碼頭貿易
京杭大運河作為我國貫通南北的唯一航道,實際上成為明清時期南北物資交流的大動脈。臺兒莊明清兩代的港口碼頭貿易量非常可觀。特別是明萬歷年間直到清中葉的三百多年里,運河的商品流通量遠遠超過其漕糧運輸量,所謂“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據有關專家測算,清代山東運河沿岸港口、碼頭,年吞吐量僅糧食商品一項就相當于漕運量的3—5倍,再加上棉花、煙草、干鮮果品、煤炭、建筑用材等其他商品貨物,估計年吞吐商品貨物量約相當于漕運量的10倍左右。根據史料分析,臺兒莊明清時期運河碼頭的商品流通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商船往來貨運。臺兒莊運河除過往官家的漕船,但更多的是吸引南來北往的商船,正如史書所描繪的那樣:“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續”、“商船往來,日以千計”(《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545頁)。
2、漕船附載。明朝政府規定每只漕船要額定運載正耗潛糧472石,此外允許附載一定的物品。附載的物品主要有蘆席、板木、城磚、酒瓶、修河材料以及每船額定漕糧外的糧米。
3、漕運土宜。自明代起,政府允許漕糧運軍附運一定數量的自用什物或土產,稱為土宜。這種官船附運的“土宜”,可以沿途販賣,“免其抽稅”,以補充運軍生計和運糧腳價不足。這一免稅土宜的限額是不斷增加的,明弘治時規定每船“不得過十石”,而到明萬歷年間臺兒莊運河開通時就增長到了60石。清代,以從康熙年間的每船60石,增至嘉慶年間的150石,而且土宜范圍不斷放寬。乾隆年間又準行回空漕船免稅攜帶土宜60石,嘉慶時增至84石。
4、漕船違禁。明朝政府規定:“凡漕運船只除運軍自帶土宜貨物外,若附帶客商、勢要人等,酒、面、糯米、花草、竹木、板片、器皿貨物者,將本船運軍并附載人員參問發落,貨物入官,其把總等官有犯降一級,回衛帶俸差操”。而實際上漕船附帶違禁私貨,日甚一日,禁而不止,甚至“今多以原總耗米盡賣輕赍,置買私貨于沿途發賣,以致稽遲,乃至來京反買倉米補納多不足數”。(《明憲宗實錄》卷84)。
5、回空漕船攬載私貨。回空攬載的漕船,實際上可視為商船。而且清代乾隆以后它還享有一般商船所沒有的部分商品免稅的優待,這就更增加了回空漕船營商的競爭優勢。明清兩代過往臺兒莊的漕船均在萬艘上下,其搭載的“土宜”和回空攬載的商貨,加之漕船違禁謀私(即使以每船半載計之),也是一個不可低估的駝量。所以,臺兒莊明清時期的運河碼頭“河道帆檣如林,兩岸貨物山積”,直接在運河船上和碼頭上的貿易,數量是相當可觀的。清代,臺兒莊北部的民營采煤業已具有很大規模。據光緒《嶧縣志》載:清代前期,臺兒莊以北的“棗莊、田家莊、齊村居民以此為業,往以煤故致資數百萬”。乾嘉時,臺兒莊北的民營煤窯時有增置,“由是礦業大業,而縣諸大族,若梁氏、崔氏、宋氏以炭故皆起家,與王侯埒富”。每年有“數百萬石”的煤炭通過臺兒莊運河“連檣北上”,供應京津冀一帶。道光時,嶧縣的煤窯分別為崔、宋、黃、梁、金、田、李、王“八大家”所壟斷,煤炭出境皆由臺兒莊水路北上或南下。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嶧縣中興煤礦公司在臺兒莊運河沿岸開始建設煤炭專用碼頭,除煤炭貿易輸出外,還有大批的煤焦發往淮陰、鎮江、上海、浙江等地。1914年,中興公司在臺兒莊設置了碼頭貯煤場、車站卸煤場等周轉基地,并擁有運輸船舶72艘(其中“糧劃”19艘,“對槽”53艘),最大載重噸位為80噸,最小載重噸位為30噸。同時,由于煤炭貨源充足,還吸引了大批外地船只來臺兒莊參加運輸,僅從黃河、小清河來臺船只就有118只,全系“對槽”船,約計3500余噸位。隨著臺棗鐵路的通車,臺兒莊運河碼頭形成了水陸聯運的格局,主要貿易輸出煤炭、煤焦、糧食、木材等大宗貨物,僅煤炭一項每年吞吐量就達到8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