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心理咨詢前的心理準備和咨詢的一般過程向大家做一下介紹,讓大家對心理咨詢有個初步了解。
一、心理咨詢前的心理準備
心理問題是各種原因長久“積蓄”的結果,解決它需要時間和過程,更需要當事人的耐心和努力,急于求成的態度不可取。每次咨詢約50分鐘,傾訴一般20分鐘以內即可。本人有心理咨詢的愿望,坦誠相告有助于正視心理問題。
二、咨詢步驟(以一個案例來進行說明)
㈠了解案例一般資料:
李×(以下稱為求助者),女,30歲,某公司職員,大專,排行老二,身高1.58米左右,個體正常,無重大身體疾病歷史。父母均為縣城一般干部,家庭基本和睦,家族無精神疾病歷史。
從小隨父母在縣城生活,性格溫順,甚至比較膽小,非常聽父母的話,這點與父母的性格特征很相似,他們的做人風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社交活動少,經常以息事寧人的方式教育孩子。13歲以后到鄭州隨舅舅家生活至結婚前,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她很不適應,人際交往障礙一直在困擾著她。
心理測驗結果:《韋氏智力測驗》結果IQ分值:115;EPQ測驗結果外向不穩定。
㈡來訪者主訴:
不知如何與同事交流,特別是在交流中不知怎樣表達自己“不”的意見
㈢觀察和他人反映。
家人主訴:最近,求助者脾氣很大,情緒經常激動,回到家中話少。在單位經常與人爭吵,同事關系比較緊張,沒有較好的朋友,很少參加團體性活動,顯得不合群。
㈣評估和診斷
根據對臨床資料的收集,該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個性孤僻,較難適應外部環境;情緒不穩定。整體心理健康較差。
綜合分析所獲得的臨床資料,對求助者問題持續的時間,強度和典型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進行分析判斷;根據心理測驗結果和軀體疾病歷史,精神病家族歷史以及典型心理行為異常的表現,排除了求助者精神障礙,例如: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情緒障礙。
求助者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偏激行為和交往不良傾向、人際關系緊張兩個方面,屬于心理問題的范疇。
㈤制定咨詢目標
根據以上的評估和診斷,同求助者及其家人協商,確定短期目標為減少求助者的偏激行為;改善其當前人際關系;調節情緒;提高工作能力。長期目標為完善求助者的個性,增強其社會人際適應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模式,習得健康有效的人際交往技巧。
㈥制定咨詢方案:
求助者目前的典型心理和行為異常還沒有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還有她的年齡階段,比較適用于行為療法和認知行為治療方法。
告知求助者和咨詢師雙方的權利、義務及咨詢時間與收費標準。
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其適應不良的社會交往行為上,無論是人際關系的緊張,工作成績的下降,都是因其不良的社會適應模式所直接導致的。而這一系列的不良行為模式,都是在其成長經歷的背景下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這其中無論是情緒的變化,還是行為的異常,也都同樣存在著個體社會認知的偏差等因素。而行為的不斷重復和強化,反過來又會加劇認知和個性的偏離,再加上教養方式和社會環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時采用操作性、目標性、時效性都很強的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方法加以矯正,求助者將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極易導致反社會和攻擊型人格的養成。
㈦咨詢過程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心理幫助、結束與鞏固三個階段。
㈧咨詢效果評估:由求助者及家人與咨詢師的共同評估。
以上幾個步驟,在咨詢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可隨時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