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們,都以住大房子為榮,覺得寬敞明亮。所以,在現代人的認知里,一般認為封建社會皇帝高高在上,天天錦衣玉食,其臥房一定也很寬敞。其實在古代,就算是皇帝,對自己的臥室要求也并不是那么高。我們能看到的古代皇宮,比如明清時代的故宮,會發現其實皇帝的寢室并不大。眾所周知,北京故宮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占地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擁有房間9000余間。去過故宮游覽的游客都會被太和殿等雄偉的宮殿所折服。
然而去故宮實地一看,皇帝的后宮即寢宮的面積是很龐大的,書房和儀事廳休息室的面都不小。但皇帝睡覺的房子并不大,大概有二十平方左右,甚至于不到二十平方。就拿乾清宮來說,它是明朝十四個皇帝,加上清朝的順治、康熙的住所,占地1400平米。雍正及之后的皇帝大部分所在的養心殿,面積為5000平米(含院落)。但是這里面是包含著處理政務以及侍女太監們住的地方。
故宮的養心齋,觀賞一下雍正皇帝的臥室,你肯定會十分得吃驚,因為你會發現:皇帝的臥室并不比普通老百姓的臥室大多少,甚至比一些大戶人家的還小得多,總共也就10幾平米,并且臥房中的那張龍床也不比我們平常睡的雙人床大,如果床前的那兩道簾子再放下來的話,睡覺的空間就更小了,甚至還不到10平米。這樣的小戶型房子,對于一個帝王來說,或許有些不相稱。但是,從故宮所有的寢宮來看,幾乎面積都不大,這一點并不會因為地位的尊卑就有所改變。
承德皇宮皇帝睡覺的寢室,我看也就十五六平米左右。還有沈陽的清故宮,皇帝跟后妃一起住的,應該算是皇帝臥室里比較大的了,目測整間房子也不過20來平米。至于古代的其它的皇帝,我想大概也是如此吧!
古人說:“屋大人少切莫住。”,古人認為當一個人居住在一個寬敞的房子里,人的氣就會被寬敞的房屋所損耗,一旦人的氣被損耗,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因此,人睡覺的時候需要“聚氣”而不是向白天那樣要“豁然開朗”,晚上睡覺要是把“氣散了”,第二天會整個人都不好了。其實,這也是符合現代醫學和心理學,因為人在適當空間會出現“幽閉”的感覺會很容易入睡,睡眠質量更高。就是現在我們的房間格局也是這樣,客廳比較大,適合“高談闊論”,而臥室則是私密空間,適當的面積就可以了。所以,古代帝王對于真正睡覺的地方也不會要求面積過大也是很科學的。其實不僅中國這樣,古代西方皇室也這樣。
法國的“楓丹白露宮”,這個法國皇帝睡覺的地方起碼有300平米,裝修奢華繁復。但是,睡覺的那個床四周都有簾子遮擋,睡覺的時候必須放下了,這個形式有點像我國的“架子床”,簾子放下來以后也會產生“幽閉”感,同樣起到阻光、隔音效果。
再者臥室的面積較小,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保暖。北京地處中國北方,冬天是比較寒冷的,雖然現在北京家家戶戶都會有暖氣,但在清朝的時候則沒有這種待遇。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冬季氣溫普遍低于零下 10攝氏度,而北方的民居的特點也是房子低矮狹小,比例大小適中,冬天太陽可照進室內,正房冬暖而夏涼。因此,當皇帝居住在狹窄的空間里更容易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