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男生也該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謝霆鋒這句話,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男要像男女要像女,這是傳統(tǒng)教育中不言自明的準則之一。
但是在今天這個性別角色普遍混亂的時代,這個原則受到了挑戰(zhàn)。
我很少看國產的電影電視劇,因為銀屏被小鮮肉霸占了。
“娘炮”現(xiàn)象反映的卻是性別角色的模糊化,是社會分工的混合化,是性別社會化在社會化過程中重要性下降的體現(xiàn),更是男性地位下降的體現(xiàn)。
而導致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文化。
我在這不敢指責小鮮肉,他們的千萬粉絲能用口水把我淹死。
我只能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一個男孩子,化濃妝,描眼線,涂口紅,割個雙眼皮兒,
涂著比女孩子還厚的粉,畫的比女孩子還妖艷的妝,說話翹起蘭花指,
張口閉口:嚇死寶寶了。
滿屏都是剝了殼一樣嫩白無暇的小鮮肉,現(xiàn)實中的男人面對危急卻在不斷退卻和躲避,人們都在不斷地追問:
中國男二的血性去哪兒了?
先說蘭花指:
翹蘭花指跟中國特有的審美有關,因為古代文人雅士有翹蘭花指的傳統(tǒng),所以也稱為君子指。
其實,這是強行拉親戚!文人雅士之流翹蘭花指,最多是一種跟風的潮流,因為戲曲中的演員會翹蘭花指,就像今天,電影中演員的穿衣打扮言行舉止也會讓普通人跟風模仿一樣。
與出于藝術表現(xiàn)考慮的“反串”“異裝”不同,當下流行的蘭花指、繞指柔,是一種刻意強化并扭曲呈現(xiàn)的“人設”:
他們看起來性別模糊卻妝容精致,長身玉立卻如弱柳扶風,動輒把“討厭”“嚇死寶寶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掛在嘴邊;
他們既在電影電視中這樣演,在綜藝節(jié)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樣“入戲”……
很多男人都以自己是“純爺們”而自豪,覺得純爺們就該有強健的體魄和威猛的氣質,這些都是XY染色體賦予給男人們的特征,每當自己的這些特征被人認同贊揚時,心里的優(yōu)越感就油然而生,而如果是相反的情況,整個人便開始焦慮不安。
所以,作為男人,最好能威猛陽剛,而擁有陰柔的氣質是絕對不可以的。
“娘”現(xiàn)象反映的卻是性別角色的模糊化,是社會分工的混合化,是性別社會化在社會化過程中重要性下降的體現(xiàn),更是男性地位下降的體現(xiàn)。
而導致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文化。
心理學視角:
你有沒有聽過類似的抱怨:
“你能不能有點男人的責任和擔當?”
“你能不能更像個男人一點?” 。
或者 “隔壁家老王已經賺了多少錢,又買了幾套房,我什么時候能等到那一天啊!”
這時候,男人是一副什么樣的表情?
他又是怎么回應妻子的呢?
我想,一個男人最害怕的是,別人說他無能。
爸爸“無能”會讓孩子沒安全感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雙方扮演的角色和分工是不同的。
爸爸一般代表的是力量、堅強和保護,而媽媽給人的感覺是溫暖和溫柔的,一軟一硬才會達到平衡。
如果媽媽總是當著孩子的面訓斥爸爸,那就是破壞了這種平衡,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困惑。媽媽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是強硬,強勢去壓制爸爸,那給孩子的感覺就是:爸爸沒力量。
這就將導致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大打折扣。
性別認同,它在童年時期就已開始。
為了要成為一個男人,兒子必須放棄他對生命中第一個女人——母親的愛;
為了要成力一個女人,女兒必須放棄她對生命中第一個男人——父親的愛。
為了要完成成為男人的旅程,他必須脫離母親的影響;
而為了要完成成為女人的旅程,她則必須脫離父親的影響,并且回到母親的影響范圍。
如果一個兒子留在純然由母親影響的狀態(tài),他在青春期后通常會發(fā)展成一個女性化的男孩,而無法成為一個男人、—個丈夫;
當女兒停留在純然由父親影響的范圍內時,她通常會停留在“青春期”享受異性注意、調情的階段而可能成為“情婦”,無法成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
當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她/他的性別也就在那一刻決定了。
然后也有一些人在長大之后會對自己的性別特別不舒服,做男人,還是做女人,對這些人來說是一個問題。
一個人不僅有生理性別,而且有心理性別。
根據歐美心理學協(xié)會的研究結果,一個人的生理性別是根據染色體和性器官確定,而心理性別,是根據對性別相關的期望行為、角色和活動的社會建構來決定。
心理性別與性別認同密切相關,是指人們對自己的認識,是作為男性、女性或是其他的感覺。
簡而言之,即你對自己(或別人對你)生理性別的認同。
有人生理性別男,心理性別男;也有人生理性別男,心理性別女,反之亦然。
相信不少喜歡《霸王別姬》的朋友,都對電影中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感到印象深刻,除了比女人還美的妝容,還有那句貫穿整部電影的臺詞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
這一步步的推進他的性別錯位,師哥的行為只是一個導火索,他在骨子里是愛上了師哥,把戲文的內容搬進了現(xiàn)實。以至于后來師哥說道: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
不錯,段小樓是活在現(xiàn)實中的,正兒八經的現(xiàn)實主義,是一個凡夫俗子。
孩子的性別意識培養(yǎng),尤其是性別的塑造一定要盡早開始。
比如:三四歲的小男孩開始意識到他是男性,會不由自主地通過他能掌握的手段來體現(xiàn)他的勇武有力的天性,在這個年齡階段出現(xiàn)的一些“非正常行為”是正常的,這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男孩的成長需要經歷兩個階段,從對媽媽的認同走向對爸爸的認同。
他們如果缺乏男性參照系。就有可能一直處于對女性的認同階段。
所以他們身上可見更多的女性因素:細膩、溫柔、乖巧、體貼、敏感。
這當然也是很好的品質。
但是如果一個男孩身上只有這些女性特質,就難免看起來很“娘”。
《半夢:金星自傳》中寫道:
“我的童年始終是在母親的家園里度過的。
父親在我的心目中,始終是一個模糊的影子。這也許是父親不常回家,與我們相處時間少的緣故。”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從來沒有抱過我一次,似乎一旦抱了孩子,就損傷了他軍人的尊嚴。”
因此,在男孩子三四歲有性別意識萌芽時,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男子漢氣質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學研究認為:早點對孩子進行性別角色認同,有助于他們加強對自身的了解,更能早點形成健康的人格。
男人該像男人女人該像女人,不是審美習慣那么簡單的事情,它直接關系到一個人人格的健全成長,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在歧視“娘娘腔”的男孩們,只是在大家的心里更欣賞一個這個性別該有的美。
男人要保持男性的特色,女人也要保持女性的特色。